close

因為清明節,所以跑了一趟花蓮。

說真的,花蓮我都快玩爛了,雖然每次去花蓮玩,總是有新景點可以玩,而舊景點其實也玩不膩。
但我實在是對蘇花公路敬謝不敏。

年輕時去花蓮玩,都是坐火車到花蓮後,再租汽車或機車來代步。
自從買了車後,當然是開車去花蓮,更何況走雪山隧道能節省很多時間耶。可是不知從何時起,我忽然對蘇花公路過敏。
所以現在我都對開車去花蓮感到畏懼。

 

第一天早上起床,吃個早餐,再去美容院洗個頭髮,就往花蓮出發了。→此時已屆中午囉。
中途在宜蘭蘇澳放個風,吃午餐,再去海邊走一走,然後就是痛苦的蘇花公路。

 

第二天睡到自然醒,再去看別人如何掃墓。看別人在「壓墓紙」很新奇,問了在場的每個人緣故,竟沒有人知道。→基於本人好學,回到台北後馬上參拜了孤狗大神,得到的緣故如下,給大家長點智慧。

清明節習俗有很多點點,僅摘錄其二:
1.掛紙:
        「掛紙」在臺灣的習俗中稱為「壓墓紙」。掛紙時,先要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,用鋤頭或鐮刀整理清除,在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,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,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,而受到破壞。墓紙分為白色、紅色、黃色的古仔紙以及五色紙(紅黃藍白黑)兩類,現在則多用五色紙,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。至於傳統的客家人掛紙時比較慎重,先用鋤頭挖一塊綠色的草皮,並把帶來一疊滴有雞血的黃紙,用草皮壓在墳上,然後在墳地四周擺上十二張銀紙,除了掛墓紙的目的外,還有血祭的象徵。

2. 培墓:
        民間清明節掃墓可分成兩種儀式,即「掛紙」及「培墓」。「培墓」也就是「掃墓」,又叫墓祭、祭掃或上墳,就是修墓與祭拜。一般俗信,祖先的墳墓和後代子孫的興衰有很大的關連。因此,富有的人家年年「培墓」,而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前三年要「培墓」外,其他則視情況而定。「培墓」的時間多利用清明節前夕,將墳上的雜草清除,並加以培土整修,如果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,則必須用銀硃重新加以描寫,使其煥然一新。

 

祖墳整修完畢後,開始祭拜。祭拜時,在墓前供奉牲禮(三牲或五牲) 、刈金、壽金、燭等、或十二道菜蔬(如韭菜、魷魚、春干、甜菜、甜芋、肉脯、蒿菜,蓮子、棗子、竹筍、豬腸、苜頭)和粿類(紅龜粿、鼠麴粿或草仔粿)及刈金、銀紙、往生錢、燭等;若是新墳,則必須供奉五牲(如豬頭、雞、鴨蛋、麵粿、紅龜粿),祭品擺好後,點香向后土(墳墓的守護神)祭拜,婦人要在新墳前哭號,禮拜完畢,先燒刈金、壽金給后土,再燒銀紙等給祖靈,紙錢燒完後,在紙灰上灑酒(稱為奠酒),最後鳴炮禮成。

 

在收供品離開前,要將雞蛋、鴨蛋在墓碑上打碎,將蛋殼丟在墳上,象徵「脫殼」或「蟬蛻」,表示新陳代謝。從前,還有將紅龜粿、麵粿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的習俗,稱為「揖墓粿」(又稱乞墓粿、印墓粿),象徵「祖德流芳」。臺灣民間習俗若是家有長子如娶媳婦、添丁生子或置產等,一定要培墓,往昔在培墓時都要點「姓氏燈」,在祭拜之前於墓前燃燭祭祀後,不要熄火,將它小心的放在燈罩內,沿途不可使其熄滅,一到家裡,立刻把燈放在祖先的靈桌前,相傳這種小燈,具有「添丁發財」的含義,如果在回家途中一路不熄,則表示子孫繁茂的吉祥徵兆。

 

現在一般的掃墓方式已經較以前簡化,大都以鮮花水果為祭品,上香鞠躬,禮節簡單隆重。

 

 

午餐則是去位於花蓮鳳林的如意亭,在地人才知道的好口味。
我是吃牛肉麵,麵很Q很好吃,但牛肉湯部份還好。
下午去林田山走走。→這是我第4次去囉~~聽說後來爆紅的原因是某電視台偶像劇有在此拍攝。

 

第三天 一樣睡到自然醒,跑去一家台北街頭超級多的美而美型早餐店吃早餐,不過看到菜單真的令人傻眼,因為有超過上百種的選擇,哇~~我只是要吃早餐耶,搞的跟五星級大飯店的Buffet一樣。
然後去一個花蓮新興的民宿參觀,嗯~~這是第2次來,的確比上次來又更規劃完善,但因為遊客多了,卻造成滿地狗大便,臭死人了。
接下來要趕完台北囉~~又是可怕的蘇花公路。
~~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tristasecr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